痔疮手术的失误及处理 | 术后创面出血

380
0
2023-6-6 14:29
医梯研习
PTLv2
Followers:0Columns:21

导读

痔手术后创面少量渗血较为常见,出现大量必须紧急处理的出血为数不多。发生于术后24小时内的称为早期术后出血,及至7天~10天后因缝合伤口裂开后出血称为后期(或继发性)出血。


一、早期术后出血


早期术后出血的原因:

1. 手术中出血点结扎不牢或痔核根部残端缝扎松脱;

2. 病人有凝血机制的障碍;

3. 病人服用抗凝药物,如阿斯匹灵或Warfarin,有时因病人术后咳嗽或其他原因增加腹压使血管结扎线脱落,如果手术时局部应用肾上腺素使血管收缩以达到手术野清晰,术后药物作用消失血管恢复常态也可因此致创面出血。

早期术后出血,量较大者,发生率在1%~2%。痔切除时局部解剖越清楚,血管断端或痔核根部止血越肯定和牢固,则术后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小,任何手术野显露不清,或局部炎症粘连引起术中解剖困难、出血部位大块结扎或缝扎,则术后出血可能性必然增高。

对痔手术后创面局部纱条压迫以预防术后出血,至今仍有争议。有的常规应用纱条(干纱布条或油纱布条或油纱布包在橡皮管外)压迫手术创面,防止出血。有的认为这一方法有弊无利,纱条堵塞肛门,使术后出血不能流出而被掩盖;纱条刺激肛管括约肌收缩,不但增强疼痛感觉,更能引起尿潴留;术后出血不能流出而进入直肠时,可达很大量而不被察觉,直至血压下降。为此,常规从肛门放置一根较细、外包一层油纱布的软橡皮管到肛管内,不失为一良好方法。因为它能使创面出血从橡皮管流出体外,得以及时发现,不至延误处理。

痔手术后早期出血的及时发现至关重要。由于手术后括约肌痉挛,创面出血往往流向直肠,及至大量积聚,引起血容量不足,则易危及生命。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,发现不断有少量较为新鲜的血液流出时,应做详细检查,检查应在麻醉下进行,不然痉挛的括约肌无法使检查满意,甚至更加重创面的损伤。应根据出血量大小,有无明显活动性的新鲜出血决定是否拆除缝合线,敞开创面,寻找出血点,有怀疑时,拆除缝合线深入检查是可取的。

凡发现有明显出血点时,均应一一结扎或缝扎;肯定无再出血后重新缝合创面。

如果发现出血为多处创缘渗血,则需紧密缝合(有人推荐采用合成吸收线),外贴明胶海绵;或试用细致的电灼止血,再缝合创面。与此同时,应急查病人凝血机制情况,以决定是否应用适当的凝血药物。对出血量大,尤其是临床上已经有血容量不足现象的病人,应在再手术前或手术中输血以补足血容量;如果已经出现休克时,则应严格按照先使病入情况稳定后再行手术的原则处理。


二、后期术后出血


痔手术后期(或继发性)出血常见于术后7天~10天,其原因通常为创面因感染或干燥大便损伤而裂开,再加之排便时用力,使局部血管内压增高,导致已受损的血管破裂出血。因此术后在创面完全愈合前排便,应尽量保证大便不干燥,不过度用力,以及便后局部清洗,新洁尔灭(1:1000)涂擦等,都是非常必要的。

后期出血多数为少量渗出,但也有大量出血,以致不长时间内出现休克等临床症状。有人统计后期出血约占术后并发症的4%~5%,而出血量大,需要再手术的占其中10%,所以发现有后期出血时,应及早卧床休息,密切观察,做好输血准备,以便出现大出血时可以有备无患。

与早期出血相似,如有可疑,应在麻醉下进行详细检查。发现出血点时,予以缝扎止血。早期出血时,组织易于结扎缝合。及至后期出血,局部组织已水肿变脆,因此需大块缝扎。如有合成吸收线,更为理想。肠线不易操作,丝线需待以后自行脱落,而二者对局部组织反应均比合成线为大。对已有感染的组织更是如此。多数后期出血在改善大便情况,局部清洁,抗生素治疗后能自行停止,及至排出正常和不带血大便后,方可恢复正常活动。

突然快速、大量术后出血时,有人用纱布卷或蘸有血管收缩剂(如阿度那液)的纱布卷暂时压迫创面,便于争取时间准备并送手术室处理,有时也可用Foley氏导尿管插入直肠,注汽后向外牵拉,达到暂时压迫止血的作用。上述方法均能引起局部较为强烈的疼痛,不能持久,因此仅为暂时性措施。

Comments 0
Please to post a comment~
Loading...
Likes
Send-Pen
Favorites
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