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接触过这么一个案例:一位男性,五十岁出头,四十多岁后因下岗生活不太顺畅,但还能够勉强支撑着,到处打工而维持家庭生计。他一直有牙痛,一次因牙痛加剧找某街道医院医师诊治,医师发现牙龈有肿块,质地很硬,局部有溃疡。牙科医师随便说了一句:“这看上去不是好东西,很可能生癌了。”要他找肿瘤科看看。
此人当场腿都软了,瘫倒在地,急忙叫来家属,架着回了家。从此他就躺下了,不吃、不喝,也不去医院看病,人们来看他,也不搭理。妻子只能每天一餐餐地逼着喂他吃点儿东西。44天后,这位患者死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。
从医师的那句话到濒死前,他都未再说一句多余的话,这就是典型的急性心理危机。他始终处在第一阶段的应激反应状态,未从应激导致的心理休克中苏醒过来。
其实,他是不是真的生了癌症?我认为是可疑的,因为并没有确诊。有可能只是一般溃疡,加牙龈结石;也可能只是早期癌变。但这些都不重要,即使是牙龈癌或口腔癌,通常也恶性程度不高。即便是这类癌症,即使不治疗,一般拖个三五年也很常见。
所以,我认为说他是死于强烈的负性自我心理暗示,其实更准确一些。就像过去经典的心身医学案例所说的:暗示将以割腕放血的方式杀伤囚犯,其实没有割断腕脉,只是伪造了一些假象,但囚犯最终真的死了!又如另一案:一人误入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,出不来了,结果第二天发现被活活“冻死”。这些都是强烈负性自我暗示惹的祸!
鉴于此,我们感到,因癌症导致的急性心理危机最关键的是第一阶段,其次才是第二、第三阶段。第一阶段走不出来,所有后续干预都很难切入,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。而在第二、第三阶段中,积极有效的干预总能起到一些相应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