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术后腹腔出血
1. 原因
常见者有下列几种情况:
1)严重的急性阑尾炎时,系膜因炎性水肿而肥厚,结扎系膜血管时容易将脆弱的水肿组织勒断,致血管结扎不牢;或钳夹时就将系膜夹碎,结扎时未将血管扎牢。
2)钳夹系膜的血管钳发生松脱,血管回缩,再次钳夹、结扎时,又未将血管夹住、扎牢。
3)结扎系膜时,术者应在血管钳下逐渐将结扎线收紧,助手亦应将血管钳逐渐放松;如助手放钳过快,致血管回缩而未被扎牢。血管断端因受血管钳之挤压而暂时不出血,术后管腔又逐渐张开而出血。
4)阑尾切除术中,阑尾动脉的分支未被结扎,患者可因血压偏低而不出血,术后当血压回升后又再度出血。
5)结扎不牢靠,致结扎线松脱出血。
6)因炎症腐蚀或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过长或质地较硬,压迫附近组织和血管造成出血。此种出血之发生率极低,出血量亦少。
阑尾静脉的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,多能自止。阑尾动脉的出血,出血量可多达1000毫升以上。多发生于术后12小时以内,以4小时~8小时居多。因炎症腐蚀或引流管压迫所致的继发性出血,多发生在术后数日或更长的时间。急性失血可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、腹胀、腹痛、面色苍白、出冷汗、脉搏细速、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。检查可发现不同程度的腹胀,腹部压痛及肌紧张,出血多者可有移动性浊音。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。
2. 处理
1)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,如出血量少,患者全身情况良好,血压、脉搏平稳,血色素下降不明显,可采用保守治疗。肌肉注射止血剂,局部放置冰袋,并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,辅以“活血化瘀”的中药治疗即可。
2)出血量较大的患者,应即时输血,立即打开腹腔,清除积血,找到出血之阑尾动脉,给予缝扎或双重结扎。腹腔放置引流。术后应用大剂量抗生素,以防腹腔和切口感染。
3)出血量虽不多,但合并细菌感染,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时,应切开引流。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3. 预防
阑尾切除术后腹腔内出血,只要注意预防,是完全可以避免发生的。提出以下几点供参考:
1)游离阑尾系膜时,应用两把血管钳夹住后从中剪断,系膜残端用丝线缝扎或双重结扎。扎线应松紧适度,切勿留作牵拉,保留的线头不宜过短,以免滑脱。收紧扎线时,助手应逐渐松钳,不能突然放开,以免部分系膜及阑尾动脉回缩滑脱。
2)如系膜因炎性水肿而变脆或脂肪肥厚,应分次切断缝扎。缝线可选用4号丝线,收紧结扎时切勿过分用力牵拉,避免勒断系膜致阑尾动脉结扎不牢。
3)关腹前应仔细检查阑尾系膜及游离创面有否出血、结扎线是否牢靠。
4)需作腹腔引流时,最好选用软质的烟卷引流。
(二)术后腹腔脓肿
1. 原因
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之发生,与下列因素有关:
1)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,术中虽已清洗腹腔,但未放置引流或引流不畅。
2)阑尾发炎较剧,周围的炎性坏死组织清除不完全,又未行有效的腹腔引流。
3)阑尾根部及盲肠壁炎症坏死较严重,不仅不能荷包包埋,且残端的缝扎均不易牢靠,虽放置引流,术后形成粪瘘而堵塞引流物,引起腹腔脓肿。
4)阑尾切除之剥离面出血,血肿感染引起腹腔脓肿。
脓肿的好发部位为回盲部或右骼凹,其次为盆腔脓肿。临床表现为术后体温持续不退,甚至继续升高、腹痛、腹胀并伴有中毒症状。体检可发现右下腹有压痛和肌紧张,有时可扪及一个不能移动并有触痛之浸润性肿块,白细胞显著增高。盆腔脓肿多为回盲部或骼凹脓肿蔓延所致,除具上述化脓性感染的表现外,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和直肠刺激症状:尿频、尿急、尿痛和腹胀、腹泻,粘液便并有里急后重感。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前壁灼热、丰满、有触痛及波动感,直肠镜下就波动部位作穿刺抽吸,抽出脓液即可确定诊断。
2. 处理
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一旦形成,应立即切开引流。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支持疗法。盆腔脓肿可沿穿刺针切开直肠前壁,放置状管引流。术后处理应用大剂量抗菌素控制感染,保持引流管通畅。
3. 预防
阑尾切除术后腹腔脓肿的形成,因与手术处理失误有关,且后果较为严重,因此,应着重加以预防。
1)急性阑尾炎穿孔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,术中吸净脓液、切除阑尾后,应常规冲洗腹腔,右骼凹(必要时连同盆腔)放置烟卷引流条,术后应给予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。
2)阑尾炎症较重,周围的炎性坏死组织清除不完全时,右髂凹应放置烟卷引流,术后给予大剂量抗生素以控制感染。
3)阑尾根部及盲肠壁炎症坏死严重,残端结扎不牢靠,有形成粪瘘可能时,除腹腔应放置烟卷引流外,最好将回盲部外置,待炎症消退后再放回腹腔。
4)阑尾切除之剥离面出血,应充分止血后再行关腹。